熱門關鍵詞: 潛水攪拌機,螺旋輸送機,砂水分離器
Profess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ewage treatment equipment
一、 二沉池刮吸泥機,沉淀池刮吸泥機 適用范圍
沉淀是給水排水工程主要方法之一,虹吸式排泥機是沉淀池常用的機械排泥裝置,適用于各種形式的地下或半地下平流沉淀池的機械排泥。它是由驅動及傳動裝置、骨架、吸泥口及虹吸管組等組成。
二、特點二沉池刮吸泥機,沉淀池刮吸泥機
1.結構輕巧,造型美觀,尺寸可隨設計要求靈活改變,使土建結構簡化,減少挖方,方便施工。能縮減池子有效深度,簡化池子結構和管道設施,從而降低土建造價。
2.減輕勞動強度,減小排泥時對污泥的干擾,從而進一步保證沉淀效果。
3.邊行進邊吸泥,往返工作,排泥效果好。運行平穩可靠,排泥效率高,吸泥而不攪亂沉泥層。
4.根據污泥量的多少,可調節排泥次數。
5.與泵吸式吸泥機相比,更適用于斜管(板)沉淀池及平流沉淀池的排泥,且省電、不易發生故障,維修方便,排除了泵發生故障后帶來的維修,造成停產等不利現象。
三、構造及工作原理
(一)工作原理
虹吸式排泥機在運轉前,水位以上的排泥管內的空氣應用真空泵、水射器抽吸或用壓力水倒灌等方法排除,從而在大氣壓的作用下,使泥水充滿管道。開啟排泥閥后便形成虹吸式連續排泥。
(二)設備構造
虹吸式排泥機主要由行車梁、吸泥裝置、集泥裝置、驅動傳動裝置,電子控制設備等五個部分組成。
1.行車梁:本廠生產的行車梁有型鋼梁和箱式梁兩種,其選用應視池子不同跨度來確定。
2.吸泥裝置:包括吸口、吸泥管,為了便于虹吸管路的檢修和避免多口吸泥時的互相干擾,每根吸泥管從吸泥口至排泥口均以單管自成體系。
3.集泥裝置:主要由集泥斗、吊梁、刮板架等組成,將池底的污泥分別集到吸口附近并同時起到疏松污泥口的作用。
4.驅動裝置:吸泥機為兩邊分別驅動同步運行的方式,車輪一般為鋼輪加鋼軌,根據用戶特殊要求也可采用實心橡膠輪加靠輪的裝置。
5.電力控制設備:包括電纜線、控制箱、行程控制及軌道兩端限位裝置。除動力饋線及行車軌道外,各設備都裝置在行車上。
6.由于集泥、吸泥裝置長期在水中浸泡和運動,為了適應不同水質對設備的腐蝕性,可選購全不銹鋼材料或部分不銹鋼材料(水上部分鋼制,水下部分不銹鋼。)制作。
四、安裝及調試
(一)安裝
鋼軌鋪設技術要求:
1.1軌距偏差不超過±5mm。
1.2軌道縱向水平度不超過5mm。
1.3兩平行軌道的相對高差不多超過5mm。
1.4兩平行軌道接頭位置應錯開布置,其錯開距離應大于輪距。
1.5軌道接頭用魚尾板連接,其接頭左、右、上三面的偏差均不超過1mm,接頭間距不應大于3mm。
1.6軌道基礎板,墊板及壓板等設施應在每間隔700~1000mm左右處設置一套。在平整度調整好后,將軌道固定,軌道底部用水泥砂漿填實。
1.7軌道兩終止端,應安設強固道軌的定位撐腳(限位裝置),防止行程開關失靈后造成行車從兩端**。定位撐腳的高度應超過車輪中心線20mm以上。
1.8使用膠輪時,要求池頂或走道水平平整,高低不超過15mm。池頂兩邊或走道側面裝靠輪處要求平行平直,誤差保持在10mm以內,固定四個水平橡膠靠輪時,要求靠輪外緣距池壁15mm左右。
1.9集泥斗及吸泥口與池壁池底*高一端的距離保持在50mm左右。
(二)調試
2. 1驅動機構、減速器、各滾動軸承在運行前加注一定數量的潤滑油及油脂。
2.2人工推動1~2個行程,檢查有無刮池壁和刮底現象、有無雜物障礙。
2.3接上電源后,應檢查各驅動轉向是否一致,各行程開關安裝位置,接線及動作是否符合要求,如有差錯應立即調整。
2.4檢查各吸泥管接頭處,特別是水位以上的接頭處都絕對不得有漏水漏氣現象產生,一旦有漏氣現象虹吸即難以形成,應立即修正。
2.5吸泥機旁應配備真空泵或者有大于池子水位深度水頭的壓力水可用于反吹,使各管道內的空氣全部排除。
2.6清除沉淀池中的施工垃圾及其它雜物。
2.7在沉淀池灌水之前,吸泥機空車應往復多次運轉,以檢驗驅動機構運轉是否正常,與此同時,確定行程開關撞塊位置及行車滾輪的兩端的定位撐腳位置,并將撞塊牢固地焊在鋼軌上。
2.8在空車往返運轉中,應觀察吸泥機兩端的刮泥斗是否與兩壁碰撞。集泥斗、吸泥口與池底是否有碰撞現象,設計時通常考慮兩側刮泥斗與池底、池壁凈距保持在50~100mm以內,經多次反復試車確定運行正常后,方可向沉淀池中灌水。
2.9池子灌水達到設計水位后進行吸泥(水)試運行。這時主要檢查管道是否滲漏、虹吸是否正常,運轉是否平穩,經運轉1~2周期后,如未發現不正常現象,可以將吸泥機投入正常工作。
五、運轉注意事項
開始運轉時,排泥機應從沉淀池出水端向進水端運行,然后再從進水端返回到出水端。這樣即為一個吸泥周期,運轉操作注意事項如下:
1.第一次運轉前,應首先把吸泥管中的空氣抽吸至吸泥管有滿管泥水流出為止。然后啟動驅動機構向前推進。吸泥管出水也由清變濁即表示吸泥機工作正常,當吸泥機需停止工作時,必須關閉每根虹吸管的出水閥門,使管內充滿泥水。
2.虹吸排泥管出口處,一般應伸至排泥槽的液位以下50~100mm,以防止管道和閥門漏損,空氣進入管中而破壞虹吸。
3.池內積泥不宜過久,超過二天后泥質就會相應密實,吸泥時須注意排泥情況。如發現泥漿過稠或水量變小,可能是沉淀池中積泥過多所至。這時須停止運行,待泥漿變稀,水量正常或排泥管疏通后再投入運行。超過4天以后,泥質已結實,須待清池后才能使用吸沉機否則不但無法吸泥,且泥的阻力會使吸泥機架變形或設備受損。
4.當行車上行程限位開關撞到沉淀池進水端撞塊時,行車即開始倒退行駛,此時吸泥機仍繼續運行,當行車上倒退行程開關撞到出水端的撞塊時,行車停止運行,即關閉排泥管閥門,吸泥過程終止。
5.若池內水面結冰,應在解凍或破冰后才能進行。
6.吸泥機排泥次數可根據具體情況任意調節,根據平流沉淀池的污泥沉降規律,2/3以上的污泥量沉淀在池進水端的1/4~1/3池長范圍內,不足的1/3污池量沉降在池中間1/3的范圍內,池的出水端的池泥量就更少了。所以,操作人員對排泥管水質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可訂出一定時期內對池前、中、后三段的不同吸泥次數。(例如:前段每天4~5次,中段每1~2天吸泥一次,后段4~5天吸泥一次)。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吸泥效果,還可節省較多的水量(這樣只需在池前、中、后段各設一塊活動的行程開關撞塊即可人工操作)。
7.經常檢查觀察驅動機構運轉是否正常,如有異常,應早停車檢查,排除故障。
8.經常觀察各吸泥管吸泥情況,虹吸是否正常,如有排泥管不出泥水或清水時,應檢查管道是否的漏氣現象或水下連接處已松動形成斷路。經常對運轉機構加注潤滑油或油脂。行車起動機構油漆部分如有脫漆生銹現象應及時涂刷底漆及面漆。
9.由于吸泥量大于產泥量,不一定要全天運行,但必須保證每天有1~2次全行程。若吸泥機停運時,應破壞虹吸并放水。
六、吸泥機的養護
a) 定期檢查和添加減速機內的潤滑油到油面高度。
b) 每天保證運行1~2個全行程。
c) 減速器、電機、各滾動軸承座運轉滿100h后,均應清洗并加注新油脂。
d) 每隔半月或一月檢查各電器開關觸點,如發現燒毛應進行修正,砂光嚴重時應更換新觸點。
e) 吸泥機應定期停車,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刮泥斗、吊梁、吸泥口及吸泥管連接是否牢固及有脫焊,漏損或損壞,如有則應及時修補或更換,油漆脫落部分應刮除后涂刷新底面漆。
f) 每年一次全設備定期檢查,對磨損嚴重的零件及時更換。重新涂漆,以免漆皮脫落,受到腐蝕。
七、訂貨須知
1.用戶可根據需要選購變頻調速自控排泥車;排泥車行駛速度由PLC及變頻器聯系控制,運行速度可根據原水濁度和污泥量進行調速,運行速度可控制在1~3米/分之間。優點:減少維護工作量、節水省電。變頻調速自控行車式排泥車選型型號BTP-LK;普通行車式排泥車選型型號XHP-LK。
2.提供準確的軌距、軌頂至吸泥口的高度和池寬及行程長度。
3.軌道一般由用戶自行購買,也可由我廠負責代購及安裝。
4..各部位結構尺寸應由構筑物的設計單位認可。
5.如需加大排泥量,應另行注明,可以通過大虹吸管來實現。
八、排泥車常見診斷及處理
現象 |
發生原因 |
處理方法 |
排泥車不能行走 |
電機燒掉 |
修理電機 |
行程開關燒掉 |
更換行程開關 |
|
電路故障 |
檢修電路 |
|
滑觸線斷電 |
檢修滑觸線 |
|
程序混亂 |
重新設置程序 |
|
虹吸形不成真空 |
電磁閥壞掉 |
更換 |
放空閥壞掉或未關緊 |
更換或重新啟閉 |
|
緩沖管絲口漏氣 |
絲口上緊或更換緩沖管 |
|
真空壓力表壞 |
修理或更換真空壓力表 |
|
主機爬軌 |
走輪軸承壞 |
更換軸承 |
電機不同步 |
復位后檢測同步性 |
|
路軌膨脹變形 |
檢修路軌,使之高低水平不超過±5㎜ |
備注:1、電機行走一段時間后,兩邊電機會產生偏差,一旦不同步就會導致爬軌,因此,每個月應定期對電機同步性進行檢測,復位使之保持同步性!
2、受熱脹冷縮環境影響,冬季和夏季軌道的變異較大,應觀察變異性,隨之對軌道進行調整! 防止主機爬軌!
標簽: